本题提示新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幅度之大,是近年来立法工作中少见的,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批地用地审批权力更集中,土地资源管理力度更强硬,征地补偿标准更高,这些对经济建设会有什么影响?怎样保证权力行使的公开、公平、公正?
记者: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现在十分薄弱。据说,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大大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这次修改不只是简单的条文改动,而是一次全面的修改,新法修订幅度之大,是近年来立法工作中少见的。您能否谈谈,新法与修订前的旧法相比,有哪些重大修改,体现了什么主题?
李元:这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拟定送审稿到国务院审定,从征求全民意见到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得到各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创下了我国立法史上新法与实施条例同步实施的先例。新法本身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写下了若干历史上的第一: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第一次写进法律;改革了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分级限额审批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现了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把“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上升为法律;加强了征用土地的审批,增加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取消了省级以下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征地审批权,实行征用土地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制度;采取耕地特殊保护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了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改革了征地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了法律责任,加大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赋予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的调查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处分建议权以及对土地行政执法人员的直接处分权。
总而言之,新法与旧法相比,更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出了保护耕地这一主题,强调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新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的宏观控制,为规范土地市场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提出了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一系列措施,规定了土地依法行政的新要求。
记者:现在土地资源状况确实让人不容乐观,我曾看到一组让人心悸的数据:1986年—1995年间,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耕地7000多万亩,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0万亩,城镇外延扩张,村庄分散建设占用耕地严重,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由此可见,强化土地管理确实迫在眉睫。然而也有人担心,新法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了,管理权力更集中了,今后批地用地更难了,新法的实施会不会影响经济建设?
李元:不会。不仅不会,而且还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引导作用。以往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粗放的用地方式密不可分,我们曾对全国非农建设用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全国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实际占地总面积约202万公顷,其中占而未用的闲置土地11.6万公顷,其中耕地6.2万公顷,占闲置总面积的53.9%,这说明乱批滥用土地,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大量浪费。土地管理失控,为乱铺基建摊子、重复建设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前年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冻结了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开始合理安排基建规模,以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据统计,“冻结”当年,全国利用存量土地37.9万亩,比上年增加9.5倍;全国批准各类建设性用地比上年减少47.55万亩,其中耕地占用量下降了31%。据各地反映,加强土地管理并没有影响当地搞合理的经济建设,反而有力地促进了用地方式的转变,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记者:不少人关心,新法赋予主管部门很多权力,如规划计划审批权、登记发证权、土地资产处置权、执法监察权等。权力这样集中,怎么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李元:土地管理涉及面广,与社会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大家都十分关心,这也正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群众基础。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行使好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具体说,就是要建立各种行政办事公开制度、内部监督制度、会审制度,规定办事程序和责任,进一步增强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包括开展聘请特邀国家土地监察专员、设立群众举报信箱、电话等,使土地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违反《土地管理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共同监督《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同时要抓紧制定规范土地管理行政行为和行政秩序方面的规章,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机制。